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,还有哪些有趣的习俗
端午习俗甚多,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。扒龙舟与食粽子是端午节两大习俗主题。食粽子之习俗,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。
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重午节、午日节、龙舟节、正阳节、浴兰节、天中节等,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。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,端午节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,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端午节俗以祈福纳祥、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,内容丰富多彩,热闹喜庆。祈福纳祥类习俗主要有划龙舟与祭龙,压邪攘灾类习俗主要有挂艾草、浸龙舟水、洗草药水、拴五色彩线等,节庆食品主要有粽子、五黄等。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,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又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。
现在过节日感觉远没有小时候那样丰富多彩了,不知道是人们不重视了,还是以往的习俗不好,给淘汰了。我在北方那就说说北方过端午节的习俗吧。
临近端午节,山西老家农村便会家家户户开始买粽叶、黍米、红枣,准备包粽子,没有江米没有咸味更没有肉粽子,但是那个味道至今难忘。现在的家里几乎没有人在包粽子了,可能都不想费那个事了,去超市买就好了,但是始终没有记忆中那个大大的黄黄的香黏滋味了。
折一把艾叶,挂在大门上,据说是辟邪的,但是如今也鲜见人家这样做了,也许人们现在很难找到艾叶了吧。
把五线绳给孩子们系上,也系在车把上,应该是寓意平平安安。但是现在也很少见了。
端午节是法定假日,说明国家重视这个节日,但是在民间已经难寻端午味道了,不知道该作何感想?
端午节又到了,我还是讲讲端午的那些事。
祖藉河南南阳,八岁就离开了,随父亲到了江西,老家是怎样过端午节,在我的脑海里己经没有概念了,就讲讲江西这边是怎样过端午节吧。
端午节即是纪念日又是民俗传统节日,内容丰富多彩,除了吃粽子外,还有许多有意义的民俗传统节目,如赛龙舟,看傩舞戏,扦艾,分红蛋,撒雄黄酒等。
五月初一,这边叫开龙,就是把放水里的龙舟请出来,擦洗一番,重新装裱,这天会分食包子〈有肉馅也有糖馅〉大人们一般都舍不得吃,〈那时条件困难,不是所有人都有,只是参加龙舟的选手才有〉会把包子拿回来,给孩子分吃,这天的包子是有说词的,叫做 开龙包。
初二插艾,父亲会带着我们去割些芑艾,葛藤,菖蒲,扎成小捆插在门口,据说是避障气,驱邪。
初四分红蛋,看傩戏,红蛋其实就是咸鸭蛋抹成红色,每人一个但不能吃,要到初五中午撒了雄黄酒以后才能吃,最有意义的新看傩戏和赛龙舟。
傩神起源不祥,但是地方的保护神,以驱鬼降魔为己任。傩戏表现夸张,伴象非常鬼异,随着鼓点乐器表演的淋离尽致,特别好看。
终于初五了,父亲是舵手,要撑握龙舟的方向,没有时间陪我们,我和哥哥姐姐们会早早地来到河边,站住最好的观看点,赛龙开始了,旗手的指挥,伴着鼓点,水手会听着鼓点,拼命的地划动手浆,尤其是冲刺的时候,此时特别扣人心弦,人山人海,发出的是同一个声音 加油,加油。
这就是我童年记忆中的端午节,这些民俗活动被冷落了几十年,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在逐渐的回复,但总觉得少点什么,也许是怀念仙去父母吧。
咳咳....一转眼又到6月份了,端午节的到来预示除了能吃上端午粽子外还意味着2019年又过一大半了,不过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,最悲惨的莫过于过完端午节,上半年的假期已经完全过完了,下一次3天以上的假期就要等到下半年的中秋假期了,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啊。所以为了迎接这个节日,你打算和你的家人干点什么呢?不妨就应节一把吧,把端午传统的风俗都做一次如何,毕竟隔壁的韩国人还是惦记着我国这一传统节日的!
端午亦称端五,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传统节日(主要是能放假的节日)。可是你知道为什么叫做端午节吗?“端”的意思和“初”相同,称“端五”跟“初五”其实是同一个意思;然后端五的“五”字跟“午”也是同一意思。按照古时的天支地支顺序推算的话,五月就是是“午”月。而午时亦被称为“阳辰”,因此端五也叫“端阳”。旧历五月五日,月、日都是五,故称重午。因此端午节除了叫端午之外还叫,端阳,五月节,龙舟节等等的叫法,所以可以看得出来古人在某些领域还是有过人之处的。
纪念屈原估计这个大多数的小伙伴也是知道的。话说战国时期当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,死肉身被河中的蛟龙所困,江边两岸的百姓无不为此感到伤心,于是每年的这一天都会向河中投五色丝粽子,以驱蛟龙。(但实际上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经出现,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。到了晋代,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。)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关于这个屈原方面的故事也太多了,这里就不多介绍了。
迎涛神是中国民间信仰,流行于江浙一带。中国民间传说是这么描述的: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,夫差闻言大怒,下令取伍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内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,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。伍子胥因此化为涛神,世人哀而祭之,故有迎涛神的风俗。
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《端午考》和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。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“龙”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。其主要理由是:1.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,都与龙相关。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,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。2.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,同时古代吴越的百姓还有断发纹身“以像龙子”的习惯。在五月初五日会用“五彩丝系臂”,这应当是“像龙子”的纹身习俗的遗迹。
除了以上的几个主流的说法外,还有诸如“恶日”,“夏至”,“纪念女诗人秋瑾”,“纪念介子推”,“勾践水上操练水兵”等等的来由,反正端午节来由十分广,也并不只是纪念屈原。
为什么要吃粽子?据说屈原,面临亡国之痛,于五月五日,悲愤地怀抱着大石投汩罗江。为了不使各类水中鱼虾吃他的躯体,两岸的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。随后每年到这一天,人们便用竹筒装米,投江祭奠,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——“筒粽”的由来。 就是说我们现在吃的叶子包的粽子,其实在以前是竹筒装起来的。
最经典的说法,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的屈原,起初的风俗也来自楚地。那么,楚地端午的习俗有哪些呢?
1.扔鸡蛋、鸭蛋。
据说,人们往水里扔粽子,扔鸡蛋、鸭蛋,免得大鱼吃屈原沉在水底的身体。现在湖北湖南等地,仍保留端午吃咸鸭蛋的习惯。
2.划龙舟。
屈原是楚国的爱国主义大诗人,楚国人民爱戴他。而划龙舟,人们是为了竞相打捞屈大夫的尸身。
3.挂艾蒿(或菖蒲)。
艾蒿,又名家艾,它的茎、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,所产生的奇特芳香,可以驱虫避疫,净化空气,可以驱湿散寒,可抗菌抗过敏,增强免疫力。
同时,人们去山野采摘5月5日这天带露水的艾蒿,放家里晒干,随时备用。
4.沐兰汤。
古代人们认为,5月为毒月,5日为毒日。这天用佩兰或艾、蒲等草药煎水沐浴,可治皮肤病、驱除晦气、除秽避疫。楚地孩子出生第三天,会“洗三”,即用煎熬的艾蒿水清洗孩子身体,祛除胎毒。
在湖南,广东、广西等地,不论男女老幼,全家都沐兰汤洗身,此俗至今尚存,据说可治疗皮肤病、去邪气。
因为有这一个习俗,端午节又叫沐兰节。
5.喝雄黄酒。
雄黄酒杀菌驱虫解五毒,把雄黄酒洒在墙角、床底等处,可以驱虫,清洁环境。古语曾说“饮了雄黄酒,病魔都远走”。
大人们会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写下一个“王”字,目的是一借雄黄驱毒,二借猛虎之威镇邪,毕竟小孩子三魂七魄还没有长全。
封神演义,燃灯道人听到有人唱歌,为什么要赶紧带着十二金仙离开
因为燃灯道人作为阐教的副教主也深知诛仙阵,乃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杀阵,一旦发动起来,纵然是大罗金仙逢此阵,也会灰飞烟灭。而且听这歌声,燃灯道人觉得此人不是善类,在没有摸清对方底细之前,贸然闯阵,只不过是鸡蛋碰石头,还不如带领十二金仙回芦蓬静心等待师尊的到来,传授破阵之法。
其次,燃灯道人带领十二金仙前往诛仙阵,是探阵的目的,不是进阵挑衅,可是此时的通天教主和门下的弟子心中已经起了无明之火,随时会对于进来观阵的弟子痛下杀手,所以趁诛仙阵还没有发动的时候,带领十二金仙撤退乃是保全之策。
还有原著中提到十二金仙是犯戒之仙,所以他们下山是来渡劫的。那么遇到这些坎坷的事情,也就在情理之中。另外,十二金仙见识有限,如果没有燃灯道人帮他们看清形势,说不定会死得更快。
比如在诛仙阵的时候,十二金仙都没见过诛仙阵,以为还是跟十绝阵那样的,所以并不觉得有多强悍。但燃灯道人心里是非常清楚的,这是一个大杀阵,就算自己进去,十有八九会死在里面。
所以当燃灯道人带领十二金仙去观看诛仙阵的时候,是小心翼翼的。并且还告诉十二金仙,看一眼就走,别逗留。结果十二金仙不愿意走,这时在阵中传来了一阵歌声。
歌声叫道:兵戈剑戈,怎脱诛仙祸;情魔意魔,反起无明火。今日难过,死生在我。玉虚宫招灾惹祸,穿心宝锁,回头才知往事讹。咫尺起风波。这番怎逃躲。自倚才能,早晚遭折挫!燃灯道人听到歌声后,赶紧带着十二金仙离开,因为这个阵主要出来了。阵主是谁呢?他就是通天教主的大徒弟多宝道人,实力之强,不可轻易迎敌,所以才带领众弟子撤退